日前,记者在浙江、北京、重庆、河北、天津等多地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和地方试点建立了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主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经验。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是什么?能否成为“四链”深度融合的样本?能否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动能?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了有关专家。
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李昌治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长期聚焦于有机半导体材料化学和光电转换清洁能源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积累了一批新型光伏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关键技术,其中不少市场前景广阔,可惜成果一直没能转化。
2023年4月27日,李昌治与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签约了新型建筑集成分布光伏项目,推动新型可视(半)透明节能光伏玻璃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他很感慨地说:“原来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在实验室里做科研,发论文。现在才感受到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应用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创新的产生到工程化产品市场落地,需要人才、技术、金融、市场等多方协同推动。虽然前路充满了挑战,但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给予了我们有力的帮助和推动,不仅提供基金投资,还衔接资源协助我们获得了外部融资,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努力推动新型光伏能源技术的产业化,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面向外部市场的产业链机制不够健全,对科研成果缺乏专业的市场前景与产业化潜力评估,这就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偏离市场需求。浙江大学与浙大控股集团共同成立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就是要聚焦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聚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样板。”浙大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金强说,“我们希望衔接科技成果到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技术创新到工程创新到产品创新以及产业。从科技成果的形成开始,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便跟踪产业发展需求,为早期成果配置各类资源,对相关成果的产业化进行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验证,不断降低转化和产业化风险,并吸引各天使投资的关注,让科技成果转化从偶然走向必然。”
有效助力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
“概念验证中心对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告诉记者,一般而言,技术创新链可分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及生产线、产品生产5个阶段,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死亡谷”主要包括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及生产线阶段,概念验证是跨越“死亡谷”的关键一步。所以,北京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概念验证服务的新路径。比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
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为了积极推动优质早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帮助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跨过号称“死亡谷”的最初一公里,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通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果转化概念验证项目”专项实施,将支持环节前移,将科研人员的创意转化为具体技术原型或可初步彰显其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从源头上杜绝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该专项自2022年6月实施,一年来取得了重大成效。
北京协和医院的“治疗糖原累计症的新型药物制剂概念验证”成果基础扎实,指标清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晶圆级原子力显微镜概念验证”,国内市场规模约10亿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轨道机车走行部运行监测与维护验证”,在轨道应用方面已有一定的前期工作积累……近一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共支持38项高水平科技成果找到合意的概念验证团队,其工作也大受科研工作者的欢迎。
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应更加积极作为
“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浙江大学高分子系主任李寒莹非常看好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与一般的高校实验室不同,概念验证中心的专家团队,由来自技术、产业、资金三方的专家组成‘铁三角’。比如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的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津洋等一大批专家,对创新项目进行全方位评审,为筛选出优质项目进行全方位赋能,这是为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把好关,尽可能缩短从知识创新到产品创新的‘断裂带’,助力更多前沿科技的早期项目成功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我们还将持续重点关注‘卡脖子’技术方向的项目。”
“高校作为国家源头创新的重要阵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更加积极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当前,高校应该把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转化放到生产一线去,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校要探索产学研用贯通的育人新模式,打开围墙和大门,来引入资源和输出资源,这样才能做好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本报记者 袁于飞)
【记者手记】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需要建设更多概念验证中心
记者在多地调研采访时发现,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受编制、考核方式等影响,在科研组织管理和能力支撑方面,难以实现有效的市场需求导向。部分高校仅由科研处代为处理科技成果转化事宜,在自主处置权上限制较多,人员激励机制,如薪酬、工资评定、职位晋升等还不完善;高校专利申请和考核大多还集中在申请数量层面,对专利转化相关指标的设置少,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这些都不利于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导致我国高校很多科研成果依然在“沉睡”。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得的最新数据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发明专利转移转化水平逐步提升,但2022年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这说明当前高校科技成果在转化方面存在较大挑战,也大有可为,在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方面有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概念验证中心可以更好地弥补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空白,是完善技术创新链的全新尝试。概念验证中心支持将科研人员的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原型或可初步彰显其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能解决科研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老问题,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018年中国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充分调动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创新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一年来,浙江大学和北京中关村等地方积极试点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我国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引导,推出了一批改革举措,如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制度,强化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持有股权,成果转让定价不再要求资产评估等,如果能够加快建设更多的概念验证中心,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四链”深度融合,极大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家华)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